储能的中标价格在2024年迎来了新低。
3月12日,新疆立新能源75MW/3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结果发布,许继电气以0.564元/Wh的价格中标,创储能系统中标单价历史新低。
2023年以来,储能系统单价持续走低,多数储能企业不惜以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为代价,“奉行”低价策略,储能系统平均单价从2023年年初的1.5元/Wh左右到如今不到0.9元/Wh,最低单价从1.38元/Wh(2h)降至0.56元/Wh(4h),下降幅度近60%。
电芯也未幸免于难,2023年以来价格也已腰斩。这波储能行业的降价潮,何时才能休止?
价格战持续一年
储能被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石。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模上网后,业内希望储能来解决它们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等问题,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配储。
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根据CNESA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装机水平。
根据上述数据库,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6GW/74.5GWh。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即30GW)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已提前达成新型储能装机目标。
宏大的数字令人欣喜。但是对于身处行业中的企业来说,却是无奈与痛苦交织。
从2023年至今,储能领域的价格走势仿佛过山车一般,无论是系统还是电池,价格都大幅滑落。储能企业出货量巨大,却是“流血”生意。
2023年3月,储能系统出现跌破1元/Wh的报价。6月开始,价格战走向了集中爆发期。国内多家电池企业的储能电芯报价迅速降至0.5元/Wh(不含税)以下。在9月开标的某央企电芯集采中,部分企业的含税报价甚至已经不足0.5元/Wh。在2023年Q3,储能电芯报价快速下降了超20%,一轮电芯价格战已经悄然拉开。
8月初,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提出的“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成为现实。
随后,电芯领域的价格地震,引发行业连锁反应。2023年9月下旬,0.5C直流侧报价范围0.66-0.705元/Wh,加权平均报价0.679元/Wh。值得一提的是,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储能系统(交流侧)的9月最低报价均低于0.9元/Wh。10月初,则出现0.76元/Wh直流侧系统最低报价,继续加剧行业价格战。
在2023年12月底,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2024年度4.6GWh电芯框架招标开标。其中,0.5C及0.25C标段招标规模为4GWh,8家入围公司投标单价区间为0.409元/Wh-0.508元/Wh,均价为0.439元/Wh。比9月份报价又下降了40%。
随后,大储集中低价抢标逐渐走向常态。以电芯企业为例,大批企业在年底11-12月份开启了“销库存”,电芯价格持续走低。12月底,0.5C及0.25C标段出现了0.409元/Wh报价。从2023年1月份的0.9元/Wh到0.409元/Wh,储能电芯价格降幅超55%。同样,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也在12月份跌至0.79元/Wh,与去年年初相比下降48%。
而到了2024年,这波降价潮依然在延续,中标价格一次次被刷新。
Wind数据显示,储能板块的净利润增长率在2022年达到高点,接近70%,2023年下滑至40%,2024-2025年将降至20%左右。
面对不断刷新纪录的低价,一些企业已经收紧脚步。
去年10月份,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阳光电源相关人士表示,国内储能几乎没有利润。三季度以后,很多头部企业不玩儿了。一些储能企业在国内出现了大面积的应收账款延期,没有多少企业可以长时间地扛住亏损流血。
不可否认,在各地“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示范项目、新能源配储政策以及市场机制改革的持续推动下,2024年我国储能还将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储能行业难道还要在低价竞争的老路上再走一年,储能的泡沫还要多久才能挤空?
价格战背后
储能系统中标价格下行背后是原材料价格下滑和供过于求的双重压力。
首先是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行。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工业级碳酸锂国内混合均价为94000元/吨,与1月1日均价504000元/吨相比下降了81.35%;12月31日电池级碳酸锂国内混合均价为103000元/吨,与1月1日均价525000元/吨相比下降了80.38%。2024年开始,碳酸锂价格才有所上涨。
不仅是碳酸锂,锂电池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经过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市场供应增加,产品竞争加剧,价格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储能市场价格战的形成,除了电芯成本价格下降,同样也是竞争加剧的结果。尤其是各路资本、跨界厂商蜂拥而至,卷价格仿佛成为了唯一出路。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23年间,全国新成立的与储能相关的企业超过7万家,近乎是2013年-2022年以来的总和。
作为新能源领域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储能同样吸引了投资方的目光。2023年共有700多家一级市场的知名机构、产业基金、CVC机构涉足储能行业,保守估计约900亿元融资金额投向储能。
而这些来自储能行业的电池企业“老兵”、动力电池企业以及跨界而来的光伏组件企业等都在规划或扩产储能电池项目,动辄10GWh的产能扩张已成常态,这也让储能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据中国储能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储能产业链签约、开工的扩产项目共137个,投资金额超7000亿元,储能电池和系统扩产规模超过2 TWh(即2000 GWh)。而彭博新能源财经等机构预测,2030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容量才能超过1 TWh。
为了消化庞大产能,降价抢市场变得顺理成章。2023年,在央国企的集采项目中,40-60家企业同时参与竞标,几乎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受国内价格战影响,海外户储经销商的备货意愿也在降低。以全球最大的户储市场欧洲为例,2022年由于户储市场的火爆,各大经销商备货囤货,导致2023年下半年欧洲户储库存仍处于6.4GWh的高位。2023年下半年户储产品较年初价格已下跌50%以上,经销商普遍认为年初的备货已损害自身利益。在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经销商开始持币待购,导致下半年海外户储产品订单量骤减、市场需求减弱。
事实上,“饮鸩止渴”式的价格战,不只引发这些问题,还出现了虚标问题严重(放电量不达标称电量)、安全隐患增加等行业问题。
企业面临淘汰赛
价格战是打开市场的一把利刃,但很难成为一种长期有效的竞争手段。事实证明,低价抢到的市场,同样也可以被低价抢走。
实际上,我国当前储能行业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低端(低质、低效)和劣质(不合格)产品产能的过剩。尤其新进入的跨界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的技术积累不够,导致布局的大多数产能基本都属于中低端产能;而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并经市场应用验证、符合市场高安全性、能保证使用寿命的高端产品供给仍然不足。
越是这种时候,企业面临的淘汰越大。大多数储能企业尤其是新近跨界进入的企业,短时期是无法达到这一基本要求的;在技术降本这一方面,也基本没有什么潜力可挖。
“接下来的两三年,储能一定会进入大浪淘沙的洗牌期。”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最后储能行业也会和动力电池行业一样,形成少数几家头部企业集中服务市场和客户的格局。
排名靠前的巨头们,瓜分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比如宁德时代、海博思创、海辰储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金风科技等,都是体量、技术、资金的“三合一”优质选手。剩下不到20%的份额,则需要一众中小企业去拼抢。
但市场需要的并不是低价,而是真正的降本能力,需要真正高安全性、低成本的产品,需要容量的创新性突破,需要适应电力企业需要的智慧化系统集成技术等等。如果只会靠低价抢夺订单,最终脱离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发布日期: 2024-06-07
发布日期: 2024-04-11
发布日期: 2023-11-16
发布日期: 2024-06-19
发布日期: 2024-06-20
发布日期: 2024-01-05
发布日期: 2024-05-15
发布日期: 2024-05-13
发布日期: 2025-01-14
发布日期: 2025-01-14
发布日期: 2025-01-14
发布日期: 2025-01-14
发布日期: 2025-01-14
寻找更多销售、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信息?
广州绿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绿测科技)成立于2015年11月,是一家专注于耕耘测试与测量行业的技术开发公司。绿测科技以“工程师的测试管家”的理念向广大客户提供专业的管家服务。绿测科技的研发部及工厂设立于广州番禺区,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先后在广西南宁、深圳、广州南沙、香港等地设立了机构。绿测科技经过深耕测试与测量领域多年,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可为广大客户提供品质过硬的产品及测试技术服务等支持。
技术工程师
销售经理
020-22042442
广东公司:冯经理
020-2204 2442-9-822
广西公司:何经理
020-2204 2442-9-880